English

看戏到底难在何处

1998-05-1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

北京作为首都和文化中心,拥有的戏剧、戏曲团体是全国最多的,按说北京人看戏不成问题。但纵观北京近些年的戏剧、戏曲演出,一边是总的场次在增加,一边却是观众反映看戏难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
旅游京剧红火戏迷难以遂愿

北京有中国京剧院、北京京剧院、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、北京风雷京剧团等专业京剧院团,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市戏曲学校等也常有演出,应该说,北京的戏迷们是不愁看不上戏的。但是,由于京剧演出多年来处于惨淡经营的境况之中,最终各剧团都基本放弃了正常演出,纷纷进入戏楼,演起了旅游京剧。

旅游京剧,因观众多为中外旅游者而得名。最早搞旅游京剧演出的,是北京前门饭店梨园剧场,后来,京城复建和新建了多处老式戏楼,这些戏楼以其古色古香的氛围吸引了大量旅游观众,于是北京各京剧团分兵把口,干脆把戏楼当成了固定的演出场所。如北京京剧院的三个团,每晚在梨园剧场、湖广会馆戏楼及长安大戏院演出,每年演出达千场以上;北京风雷京剧团在大观园戏楼演出,战友京剧团每周六晚在正乙祠戏楼演出,北方昆曲剧院去年在恭王府戏楼演出,今年5月起又在湖广会馆演出周末昆曲专场。这些演出虽说受旅游淡旺季的影响而上座率不够稳定,但基本上能保证各剧团每年演出200场以上,并有相当可观的演出收入。

旅游京剧的特点是以短小浅显的折子戏为主,常演的剧目有《三岔口》、《拾玉镯》和猴戏片断等,这样可让外国游客或初涉京剧者看懂,对传播京剧艺术有一定的作用;但如此简单的重复,又限制了京剧的发展,而且不利于演员提高演技。对戏迷而言,这些演出票价过高,从800元到40元不等,戏迷们承受不起;而且这些戏对他们没有吸引力。一位老戏迷不屑地说,旅游京剧是小儿科,演员不卖力,耍花架子糊弄老外,看着不过瘾。他们渴望看名角演出大戏。但是,剧院在已经有了一定收入的情况下,并不热衷于剧场正常演出,即使有一些不定期的大戏演出,也只是重复那几出人们已看过多遍的老戏,因而上座率不高。近年京剧新戏很少,有数的几出又由于舞台磨练少难以征服挑剔的观众,如中国京剧院根据晋剧《火焰驹》改编的《宝马圆情》就是如此;排练数年的《火醒神州》也只演出几场便刀枪入库了。

话剧演出场次多观众慨叹精品少

与戏曲相比,京城话剧演出近年来倒是呈上升趋势,三大剧院每年都有新戏推出,其中北京人艺每年演出达200多场,中央实验话剧院、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每年演出也超过150场。此外,一些演出公司或独立制作人也不断推出话剧制作,形成了一股“话剧热”。

但是许多观众和专家认为,“话剧热”的造成,其中新闻媒体和市场炒作起了很大作用,而真正有利于话剧精品出现的市场机制还未出现,结果是鱼龙混杂,好戏差戏一块炒。例如,京城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北京人艺,去年演出三个新戏(《鱼人》、《古玩》、《头条居委会》)、一个老戏(《雷雨》),票房收入达400多万;而从剧目上看,新戏虽不少,但堪称上乘之作的却不多,明星参演,可以造成一时轰动,但也最终因为剧本和制作的质量不高而搁浅,有些戏演过几场便销声匿迹。近期该院演出多为外国名剧,暴露出缺乏好剧本的窘况。

小剧场话剧近年来以其投入低、排练周期短、票房相对可观、与观众拉近距离而受到青睐。去年中国青艺的《绿房子》、中央实验话剧院的《死无葬身之地》都有一定的观众。但一些探索、实验剧目却因走得太远而票房惨淡。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复演剧目观众踊跃,如北京人艺的名剧《雷雨》,去年由老中青三代演员重新演出后,演出19场,场场爆满。这一方面说明经典剧目仍有其魅力,另一方面也证明目前话剧创作的苍白。

北京城内的演出市场多由大剧团和大剧种争夺天下,一些小剧种便只好走出城市和剧场,到郊区县和学校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。北京市属的中国评剧院、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每年到郊区县演出100多场,其中著名评剧演员戴月琴率领一个团长期在农村演出。北京市曲剧团去年送戏进校园,为大学生们演出新戏《龙须沟》,受到学子们的热烈欢迎,目前该剧已演出过百场。

剧场场租过高演出难以维持

北京近年来拆除了不少剧场,如专演戏曲的吉祥戏院、西单剧场、大众剧场、万胜剧场等,有些多年上演戏曲的老剧场虽然还在,也已很少演戏,如中和戏院和广和剧场等。除去正在大修的民族文化宫大礼堂外,目前以演戏剧为主的剧场还有人民剧场、儿童剧场、首都剧场、北京市工人俱乐部、海淀影剧院及北京人艺小剧场、实验小剧场等,其中首都剧场和儿童剧场因其地理位置好、剧场设施齐全、座位数量适中而颇受欢迎,基本上天天都不空场,其中各类戏剧演出达200多场。新建的长安大戏院每晚都有演出,或是旅游京剧,或演出大戏。有些剧场戏剧演出不多,便以放映电影或开设讲座及会议包场等方法,提高剧场的使用率。

在经营上,目前剧场大多采取场租制,即使是从属于剧院的剧场,对本剧院的演出也是“亲兄弟,明算帐”。这样做的结果,保证了剧场在卖票不理想的情形下仍能旱涝保收,但却苦了剧团。场租太高,在演出成本增加的情况下,剧团演戏很难收回投入,直接的结果就是减少演出,最终受害的还是文化消费者:或者没戏看,或者票价提高。只有长安大戏院采用与剧院分成制,为此剧场在剧团、剧目选择及演员的搭配上,都有一定要求,那就是必须卖座,如此把关,使长安大戏院的戏在戏迷眼中上了档次,因而获得较好的票房。应该说,分帐式的经营是较为理想的管理模式,它把剧院、剧场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,风险共担,是走向市场并适应市场的好方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